张琳:19级学前专业学生,多次创新创业比赛中斩获奖项。
互联网+大赛参赛项目:旧物新生-基于C2B模式的资源交易平台
获奖情况:2020年获校三等奖;2021年获校三等奖;2022获校一等奖;2022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立项。
参赛经验分享:
一、参加比赛的前期准备工作
做项目打比赛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在大一做项目的时候找组员可以说是很多个机缘巧合组成了一个团体。在找怎样的组员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首先要找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人,因为做项目是由构思、讨论、申报书书写、答辩等多个环节组成的,需要你的组员有一定的能力来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其次,要找到有时间观念,肯付出时间,看重比赛的人。做项目的过程中,开会、写稿等等都需要时间,一个喜欢拖延的人,是无法满足团队要求的。我建议大家做项目的时候一定要预留够时间,比方说我在完成卓尔道远比赛时,每次给组员们定的时间都会比组委会要求的时间提前5—10天,这样可以保证我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润色,也不会耽误最终结果的提交。最后,我认为在性别和院系上可以考虑多元化,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有男有女或者有多个院的组员才行,这只是一个小建议。之所以有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我在做项目时,能感觉到男生女生在思考问题时侧重点会略有不同,这样的不同可以极大程度地完善我们的课题。同时,不同院系的同学也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的思考和建议,使我们的结果完整详实。
最后构思选题这个部分,我觉得大家可以在网上了解一下近几年市创国创的选题,看看师兄师姐们都选择了怎样的题目,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灵感乍现。其次就是留心身边事,有的时候老师随口的一句话,或者你出去旅游遇到的某个事情都可能成为你最后的选题。还有就是,选题刚开始可以多想几个,然后逐一分析利弊,并记录下你想如何去做,然后找相关老师去帮你分析这些课题,最终确定选题。
二、 选择合适你的导师
一般大型的创新创业赛事都需要有导师来指导项目的完成,因此找导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师会给你提出一些建议,使你最终的报告完整合规。一些比赛对于导师的身份有要求,比如会要求是副教授级别及以上之类的,同学们在找导师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了解。其次,在找导师时也要有选择地寻找,还有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提前选择老师然后去与老师沟通,因为有些赛事一个老师只能带两个项目,所以大家一定要尽快找老师,以免心仪的老师被人抢先。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要与老师定期沟通你们的进度和思路以及接下来的计划安排,并根据老师的意见及时作出调整。
三、申报书的写作
申报书是给评委老师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对于申报书我个人的建议首先是要有一个清晰的书写逻辑,每个大点之间要逻辑贯通,而不是东说一点西说一点,在正式开始写作前可以先写一个大纲,然后再去分工完成各个部分,保证你的申报书逻辑严密。其次,要详略得当,抓住你们组的创新之处多加分析,减少对资料的重复赘述。此外,申报书中可以加入一些亮眼的可视化数据,比如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流程图等,起到吸引评委老师作用的同时,可以直观体现你们小组的付出和充分准备。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住申报书的时间,尽量早地完成申报书的写作,为后续的修改和与导师讨论后的调整预留足够的时间。
四、立项答辩
立项答辩是项目的重要部分,答辩时组长阐述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选择哪些内容来阐述,哪些内容一笔带过都需要精心设计。在答辩前,建议负责陈述答辩的同学多加练习,熟练掌握答辩稿,同时,可以给自己的组员进行模拟答辩,锻炼自己的答辩心态、语速等等。答辩PPT的制作也需要花时间准备,在PPT上要重点呈现你们项目的核心内容和创新之处,可以搭配一些表格、调研的图片等来展示你们的成果,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放小段的视频,同时尽量避免一张PPT上出现大量文字,尽量以关键字或小段文字作为展示。陈述答辩之后就是评委老师提问环节,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组员的情况选择组长负责回答问题或者某个固定的同学来回答问题等方式都是可行的。大家可以提前设想一些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然后做一个回答思路的大致串连,这样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太紧张。项目组内部一定要商量好答疑任务的分配,尽量避免两个人同时开口回答问题。(文 教育学院 张琳、刘会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