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云学院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校各级立足实践、深入思考。学校官网推出这组【高质量发展.白云说】系列报道,将集中展示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教师围绕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思考、新观点、新举措。
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科创融合”的“三融”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三链”紧密对接,将“三融三链”发展模式作为未来发展规划,做好组织、制度、经费等工作保障。——在日前召开的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上,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何华兵以这样说。如何打造应用型学科体系、开展有组织科研,他从八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实施学科阶梯布局,构建产教联动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上,要建立成果导向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形成校、院、带头人三方共同负责的学科建设工作机制。将设计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三个学科建设成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学科培育为省级重点学科,强化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校级重点学科及企业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重点学科领域的建设。做好教育学、体育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新设学科的培育工作。在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下,学校的学科水平整体有较大幅度提升。打造理工类、艺术设计类、经管类和应用语言类学科群,初步形成以理工类学科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体系。
实施学科特色培育计划,精心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省级重点学科精心凝练2—3个学科研究方向,校级重点学科精心凝练1-2个学科研究方向,校级培育学科精心精炼1个学科研究方向,从而实现精准研究,汇聚力量,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主要在智能包装装备技术、行业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与云服务、智能检测和智能控制技术等43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度研究,多出成果。
调整资源配置,搭建支撑学科专业发展的研究平台。重点建设好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科研平台,积极申请广东省科技厅的平台类项目。同时谋划广东爱国主义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财务研究中心、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供应链数字化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创新综合研究平台、锂电池智能装备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应用外语研究中心、应用经济研究中心等满足学校学科特色培育、学科团队培育和一流专业发展、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优化奖励、激励机制,建立突出以提升专业建设、促进社会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锚定产业技术发展前沿,提升学科团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研组织模式的转型,强化从自由探索为主转换为以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重的有组织科研创新。在争取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基础上,力争有2-3项应用技术在广东省或行业领域享有一席之地。重点培育薄壁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智能设计平台、BIM建筑设计及施工平台、现代数据的空间统计方法探析、粤港澳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研究、“一带一路”视角下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四新”建设优势。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双引擎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加快推动相关学科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汇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底座改造升级现有学科专业,着力提升学科实力。以广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应用场景和重大科研行动计划推动学科汇聚,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进行重点布局,依托跨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应对重大创新需求,有效促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建设。推动研究范式变革促进传统学科转型。建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能级研究基础平台,加强对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的研究和运用,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尤其加大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探索“大数据+人文社科”“人工智能+人文社科”的交叉创新项目,支持大数据+艺术、人工智能+金融等新兴领域交叉研究,促进新文科建设。
创新产教科教融合模式,增强师生社会服务能力。以特色产业学院和专业集群建设为载体,创新产教科教融合模式,精准对接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有效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与工艺改造,增强师生应用研究能力。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特色研究大平台,深化应用研究,采取“项目集成+技术集成+行业示范集成”的策略,培育标志性成果。创造条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鼓励政策,促进师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应用性成果走向社会和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攻坚脱贫、振兴乡村活动,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执行,增强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科教融汇融通,有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反哺教学。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专业前沿趋势讲座,开设有关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的选修课程。各学科每年至少主办、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1场,每年面向全校师生主办一场高水平的前沿学术或行业动态讲座。
坚定申硕方向,有序推进申硕准备工作。制定申硕行动方案,组建团队,重点推进“机械工程”“艺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等4个类别专业硕士学位点,持续开展申硕专项考核与奖励机制,针对重点成果实施特殊奖励政策,举全校之力,补齐短板,实现专业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图文/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