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 藏   |   设为主页   |  返回白云学院首页
  • 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实践经验分享
  •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教师培训(2014年7月14日-15日)第2阶段
  • 发布时间:2014-12-16 来源:本站 阅读人数:
  • 培训概况 

    7月14日-15日,为推进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课题的开展,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继第一阶段《University teaching 101》基本理论培训之后,广东白云学院课题组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总监何淑冰博士,对子课题研究候选人员开展第二阶段实践经验分享的培训。

    一、培训目的

    通过香港的大学教学实践经验分享,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培训内容

    香港的大学教学实践,包括四个专题:

    1.活动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学习。介绍如何把传统的“单向讲课”(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学习活动为本”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2.运用“建构性配合”达成高层次的“学习成果”。简单介绍现在全球流行的“成果为本教学”以及著名教育心理学家Professor John Biggs的Constructive alignment“建构性配合”理论,并以实例说明如何把这些理念运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中。

    3.互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须要学生参与,介绍多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投入讨论的教学技巧。

    4.评估学生的学习。探讨学习评估的重要理念,介绍能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评估方法。

    三、培训对象:37名按要求完成第一阶段培训的子课题候选人员,部分校领导、行政处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等旁听人员,共17名。

    四、培训导师: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总监何淑冰博士。

    五、培训方式:工作坊(小组学习)。

    六、培训地点:思齐楼710室。

    专题工作坊概况

    7月14日-15日,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总监何淑冰博士应邀赴广东白云学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系列工作坊培训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项目37名子课题候选人,曾小彬校长、刘剑锋副校长、刘贵富副校长等部分校领导、行政处室负责人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列席,齐聚思齐楼710室,围桌而坐以小组形式参与了工作坊。

    系列工作坊是由何淑冰博士应项目负责人的培训需求,精心设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系列工作坊专题,旨在通过香港的大学教学实践经验分享、学习、讨论与反思,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并在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真正从教师教学实践出发,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推动学校教学范式变革,改进教学效果。

    工作坊分为四大主题,包括:“活动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学习”、“运用‘建构性配合’达成高层次的学习成果”、“互动课堂”、“评估学生的学习”,分上、下午两场进行在何博士示范的“4T法(Task——学习活动;Team——小组协作;Thinking——思考;Talking——发言)共识下,身先垂范,从头至尾贯穿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与作法,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坊培训活动中。

    专题1——活动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学习

    从传统讲课模式入手,立足于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结果,何博士引导教师们描述传统授课中教师及学生的活动,向教师们展示学生在传统授课中学习情况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以问题触发小组讨论,即:讲课中学生的注意广度(递减曲线Middendorf and Kalish,1996)与研究结果;基于布鲁姆认知法则及相关研究结果,逐条列出讲课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发起关于“采用传统讲课的理由:讲课是一种有效及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的辩论,通过正反方的辩论将真理越变越明,进一步以BloomBligh GibbsBiggs等人的研究结论来阐释辩题,改变教师教学信念,进而推动教学法的改变。

    自然而然过渡到活动教学主题,何博士从活动教学的特点、作用、模式方面阐释主题。通过参看活动教学的例子把握活动教学的特点,即:课堂时间将被分成若干片段,包括简短的讲解(每次讲解大约15分钟)和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两大部分。分析课堂学习各项活动的作用,即:回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旧知识;巩固/加强对教师所讲解的新知识的理解;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构建对课程的理解;将已获得的知识与现实案例联系起来;及时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查。何博士总结活动教学中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设计好学习活动;第二,活动过程中,培训导师和助教均要努力做些工作,保证过程更有效,改善学生的投入程度;第三,关注小组讨论,善于发掘小组讨论的亮点。她进一步推动小组对两种活动教学模式的比较和讨论,以工作坊中让学员构建理解的例子,阐释促进学生构建理解的方式,即:提出问题代替讲授知识;提供资料让学员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和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个答案。

    何博士语重心长地指出,教学范式变革是一个系列的转变,不仅教师思想范式需要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模式需要转变——从被动的听讲到主动的学习,同时学校管理模式也需要转变,三方共同努力从小处开始尝试(start small),鼓励教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并不断克服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从教师个人开始逐渐推动教学范式的变革。

    专题2——运用“建构性配合”达成高层次的学习成果

    基于成果为本教育理论(spady)和建构性配合理论(biggs)研究,何博士分享了香港理工大学正在实践中的成果为本的教学模式,即:确定理想的学习成果;设计配合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及评核;收集成果达标的数据对学校学生进行成果评估;利用成果评估数据改善课程(同时更好地促成理想学习成果的实现)。这种模式借鉴欧美国家、澳大利亚等国际经验,也顺应了国际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

    何博士主要从“确定理想的学习成果”和“设计配合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及评核”两个方面展开分享。

    关于“确定理想学习成果”的环节,何博士从“学习成果是什么”、“比较与区分传统教学和成果为本教学”、“学习成果的层次”、“学习成果的表述和检查”方面阐释并展开小组活动。首先,她将“学习成果”定义为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达成的成果,基本分为三类,即:知识(学生应该知道/理解的);能力(学生应该能做的);素质(学生应该具备的价值观和态度),这是一个从低阶认知向高阶认知的目标。为加深教师对学习成果的理解,何博士以美国评审机构对工程学专业的学习成果的描述为引子,展开圈出“行为动词”和分辨成果类别的小组活动。然后,她以某校某教师描述的专业/课程目标作为传统教学实例,对比成果为本教学实例,向教师们连续设问,包括“这些是不是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足够吗?”这两个问题及现实中的实例,如“灯具及照明系统”课程目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成果为本教学的差异,即:教学关注角度从“教师计划做什么”向“学生将能够做什么”转变,教学从注重内容为本向关注成果为本转变;这是一个教学思考范式的转变——从教师的角度过渡到学生的角度,由传统的“教书”到“培养学生”。接着,她以香港理工大学三个层面的学习成果和专业地图实例来阐释“学习成果的层次”,从上至下依次为:大学的学习成果(大学人才培养总目标)、本科专业的学习成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学习结果(课程培养目标)。关于“学习成果的表述和检查”,何博士梳理以下重点:第一,是对关键学习成果的概括表述;第二,运用“行为动词”来表达学习成果的性质与层次。以室内设计师专业材料技术课程的最初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和评核方法作为例子,引发小组讨论,反思“理解是一项理想的学习成果吗”、“如何改进对学习成果的表述”这两大问题。在教师们踊跃讨论之后,何博士进一步阐明“理解”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行为动词,教师期望学生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而往往被学生理解为较低层次理解。因此,教师需向学生解释理解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认定学习目标,比你帮助教师确定评核标准。她鼓励教师们再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需要理解那些专业知识,将“知识”与“专业能力”联结起来,以达成理想的学习成果。

    关于“设计配合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及评核”方面,何博士以卡通“教小狗吹口哨”的例子作引子,引入“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的观点,进一步深入对室内设计师专业材料技术课程实例的分析与讨论,从检查教学和评核是否配合学习成果、加强教学和评核与学习成果的配合、高层次学习所需的教学方法和评核方法等方面,逐步阐释如何通过“理想的成果和配合的教学、评核的方法,达到建构性配合状态,保证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效果。何博士简要列举培养高层次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包括:活动教学(Interactive lectures)、辅导课(Tutorials)、个案研究(Case-based learning)、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模拟、角色扮演(Simulations, role play)、实验(Laboratory work)、实地工作(Fieldwork)、项目(Projects)、同伴辅导(Peer-tutoring)、自我指导的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网络讨论(Web-based discussion)等,简要阐述这些方法的特点:第一,方法的使用基于真实的问题;第二,方法的运用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协同工作、活动为本、延续学习到课堂以外)。适合评核高层次学习成果的方法,如:开卷考试(Open-book exams)、真实个案问题(Authentic case questions)、个人或团体项目(Individual/team projects)、报告(Presentations)、反思日志(Reflective journals)、作品集(Portfolio)、自我/同伴评核 (Self/peer assessment)、实习(Practicum)、学习合同(Learning contracts),以及这些方法的特点:第一,评核对知识的使用,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第二,解决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第三,它们是开放式的。此外,简要地用表格列举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需要使用的常用评估方法,用表格说明不同教与学的方法与不同预期成果的配合、评核方法与预期成果的配合。

    教师们在何博士的引导下,通过理论引导、实例展示、小组协作学习、观点分享与交流、总结与阐释,亲身体验如何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建构性配合”达成高层次的学习成果。

    专题3——互动课堂

    互动课堂与活动教学相辅相成,活动教学需要一个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把活动教学付诸实践。何博士围绕互动课堂中的关键问题——“学生参与”,逐步深入主题讨论。她通过设问“为什么学生不积极参与”为线索,引导教师们运用思索——配对——分享(Think—Pair—share)的互动方法展开讨论,并通过追问“有什么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并写出并张贴各组的主要观点,之后各组开始一个轮答(Rounds),每组给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答案。在此基础上,逐步阐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四个要点:阐明对学生的期望;适当的课堂设计与设备;设计合适的课堂学习活动;运用促进参与和互动的方法。

    阐明对学生的期望。一方面让学生明确知道教师要求他们参与互动并同意配合;一方面跟学生建立共识并制定学习合同。在建立并执行共识的环节,何博士特别指出第一堂课很重要,首先,教师需介绍自己并对课程进行说明;然后,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案与规则以达成共识;第三,协议奖惩制度。当然,一般是给予学生正面的回应和精神奖励,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与评核挂钩。

    适当的课堂设计与设备,是创设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布局。这种课堂布局能实现以下功能:第一,促进师生、生生互动,让老师能接近学生;第二,能支持不同学习模式(例如:大班听讲、个人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应用教学科技学习、学生演示等),并能方便它们之间的过渡;第三,允许灵活的布局变化 (例如课室大小,座椅安排),以配合不同的学习活动;第四,配有获取在线信息的设备,让学习能超越课堂;第五,具启发性,激励性的视觉设计。在这一环节,何博士让小组设计课堂布局图并张贴海报,在茶歇期间,教师们进行一场“海报之旅”,全面的交流观点。

    设计合适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互动教学十分重要的方面。何博士以此次工作坊的6个活动设计的例子,包括:“讲课中学生的注意广度”曲线分析与启示之小组讨论、“讲课是一种有效及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之辩论、“这些是不是学习成果”之设问,“思索——配对——分享(Think—Pair—share)”等例子来现身说法,进一步总结合适的课堂学习活动开放性(非单一答案)、挑战但可应付性、有趣性、不需很长时间完成、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如:个人活动、两人活动、小组活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的基本特点。

    合理运用促进参与和互动的方法,能够有效鼓励学生参与。何博士简要列举以下13种方法:公开讨论(全班)(Open discussion)、小组讨论(Small group discussion)、嗡嗡小组(Buzz group)、思索——配对——分享(Think–Pair–Share)、金字塔/滚雪球(Pyramid/Snowball、交叉组(Crossovers)、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轮答(Rounds)、海报之旅(Poster tours)、辩论(Debates)、鱼缸(Fishbowls)、角色扮演(Role-play)、拼图学习小组(Jigsaw)。其中,公开讨论、小组讨论、思索——配对——分享、头脑风暴、轮答、海报之旅、辩论等都是本次工作坊所用到的方法,最后,何博士鼓励教师积极选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完美互动课堂。

    专题4——评估学生的学习

    评估学生学习的专题中,何博士以问题引发教师重新思考评估的功能、类型着手,引导教师认识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何向学生提供反馈,如何向教师提供反馈。

    评估功能与类型的再思考。何博士发起关于“列举至少三项评估的功能”的小组活动,引发教师对评估功能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在热烈讨论之后,何博士从三方面概括评估的功能,包括:第一,对学习的评估。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评分等级,以决定取录、升级、颁发证书等;一是收集一群学生的学习数据,作为保证质量机制。第二,促进学习的评估。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动机;创造学习机会;让学生找出强项和弱点,帮助作进一步学习的决定;向学生提供反馈,帮助提高学习。第四,给老师提供反馈,帮助提升教学。然后,通过厨师与食客评估食物味道的例子,来类比评估的两种基本类型:进展性(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形象地揭示两类评估的不同目的,一是提供反馈作改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评分等级,发生在学习结束后。这两种评估方法的选择,体现着评估不同目的指向,同时引起教师们反思评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的要素。何博士通过“评估方法知多少”的问卷,对教师们进行背景知识的探测。强调选择评估方法时最根本的考虑,一是配合预期学习成果,分数才有效;一是促进有意义学习。进一步阐明评估方法一方面要“配合”理解的不同层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理解,主要涉及行为动词,诸如列举、辨认出、描述、联系、比较和对照、解释、辩论、运用类似问题、分析、批判、提出假设、应用于联系较远问题和反思,配套的评估方法依次为选择题、笔试、开卷考试、文章、个案研究、研习项目、反思日志、作品选集等。一方面,不同学习成果也要求评估方法应有所不同:低层次理解的学习成果,常用考试、选择题的方式;高层次理解的学习成果,常用开卷考试、家庭作业的形式;能力指向的学习成果,多用项目、实习/工作现场评估、作品集,素质指向的学习成果,则多用日志和反思写作的评估方法。何博士以两个真实任务案例,特别强调评估“能力”应该用“真实任务”,同时,列举两个采用真实世界的问题作评估的方法:第一,改变评估题目的来源,由教师设计模拟个案转向联络公司要求提供真实个案。第二,改变项目性质,由对项目主要作校内学习评估转向安排学生把项目提交行业展览与比赛。

    明晰向学生提供反馈的原则,体验即时反馈评估法。何博士提出向学生提供反馈对学生持续有效学习十分重要,她指出六大反馈原则,即:第一,适时原则;第二,明确及具体原则;第三,依据评估准则(criteria)和基准(standards);第四,专注于表现,而不是人;第五,同时指出优点和弱点;第六,提供如何改善的具体的建议。接着,何博士以一个物理问题引发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统一作答的方式,向现场教师提供亲身体验即时反馈评估法的经历,并请教师们分享获得反馈后的感受,之后她指出即时反馈评估法的功能,包括:第一,答题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第二,即时反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及纠正错误;第三,纠正错误可以得到部分分数,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特别有鼓励作用;第四,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理解的程度。

    展示背景知识探测方法,向教师提供反馈。何博士在本专题开始使用“评估方法知多少”的问卷调查,通过结果统计,对工作坊参训教师进行评估方法的探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向教师提供反馈”的案例。此外,她还向教师们力荐一本自己学习过并从中受益的专著——《课堂评估技术》(Thomas A.Angelok.patricia cross)。

    广东白云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刘剑锋对两天的工作坊培训进行总结:何博士开展的工作坊活动,完美地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身说法以工作坊的形式将其贯彻于具体的教学技巧与方法中。针对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解疑答惑,重点突出,张弛有度。最后,刘书记代表学校和参训教师,感谢何博士为教师所作的教学法培训,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寄予学校和教师厚望与重任,鼓励教师们将工作坊所学知识与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协同五所成员学校等多方力量的不懈努力,逐步带动全国教学范式的变革,实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工作坊场景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