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疑惑:刚跟朋友聊完理财、美妆、买房、贷款等日常话题,怎么就收到包括抖音、腾讯新闻甚至一些视频网站推送的与聊天内容相关的广告? 对于个人隐私,人们从未如当下这般焦虑。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等由于缺乏管理,大量个人简历泄露,被倒卖形成黑色产业。此外,内存优化大师、超强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打着清理内存的名义,却通过技术手段不断获取手机中的信息,包括应用列表、定位信息、通讯录等。 近期,有记者深入多个数据交易千人QQ群发现,各行各业的用户隐私数据被肆意贩卖,触目惊心。不时有人在群里喊单,“出一手信息,拼多多、淘宝、京东一手网购数据,需要数据的联系我……”这些数据按照行业划分被明码标价。甚至还有采集个人信息的系统展示,号称可以采集全国老板的私人联系方式。还有五花八门爬取数据的软件,“爬”上网站,“嵌”入App,“铲”下数据。 整个数据交易过程中,内鬼、黑客、爬虫软件开发商、清洗者、加工者、料商、买家等寄生于此,催生出一个“年产值”上千亿的数据黑市。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左右。平均算下来,每个人就有4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车辆、房产、地址、职业、年龄、电话号码、身份证信息等在黑市上频繁流动。 个人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1.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学生证、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信息。 3.尽量亲自办理各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4.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例如:“仅供申报**信用卡用”,以防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 5.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 6.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警惕向您询问个人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在任何情况下,法院、警方都不会要求您告知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如遇到此类情况,应予以拒绝,必要时立即报警。 7.不要盲目使用各种APP,尤其是不熟悉的、非官方的、不正规的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