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这是我第三次来黄洋界了。每次来,都带着不同的心情,带走不同的收获。
黄洋界上炮声隆隆。第一次上黄洋界是10多年前,体会多的是黄洋界上的炮声,记得还在小炮实物前留了影。1928年8月30日,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保卫战打响。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红军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当时正率主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途中得知这一喜讯,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上小道很长。2013年第二次上黄洋界,从住处出发时阳光灿烂,到了黄洋界细雨霏霏。黄洋界后山有条小道,红军在井冈山的生活异常艰苦,缺油少盐,粮食靠南瓜、茄子、竹笋、萝卜等填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德军长经常亲自带着红军去挑粮。那时,山上没有公路,只有一条挑粮小道,要将粮食运到山上需步行五六十里山路。黄洋界哨口处有一段路很难走,山高路陡,沟壑纵横。那时,挑粮的工具很少,红军官兵们只好有的用扁担挑,有的用布袋背,还有的索性脱下长裤,用裤子装好粮,再往肩上一搭就出发。就这样,大家天一亮出发,翻山越岭,直到天黑才到达山上。那时,朱德 40多岁了,可挑起粮来比年轻战士还多,战士们纷纷劝阻说,朱军长有重要的军事工作要谋划,挑粮的事让我们去做吧。朱德说,军事工作要做好,但挑粮也不能不干,干革命必须一条扁担两头挑,才能创造新胜利。虽然大家觉得朱军长讲得很有道理,但担心他既要为革命日夜操劳,年纪又大,还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会累坏身体,便把朱军长的扁担偷藏起来。战士们认为朱军长找不到扁担总可以休息了吧。哪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 并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敢“偷”了。这是我们在中小学课本上朱德扁担和挑粮小道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革命的道路很长,很艰苦;也告诉我们革命军队不一样,官兵一致,平等友爱。
黄洋界上莺歌燕舞。巍巍井冈,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树茂草深,虽然是盛夏,但到处是清凉。这是第三次上黄洋界的新感受。
如今黄洋界不仅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也是独具特色,名扬天下的风景旅游点。这里春有鲜艳的杜鹃,夏有浩瀚的云海,秋有艳丽的红枫,冬有罕见的雾凇,还有变幻莫测的瀑布云,绚丽多彩的晚霞,可谓人间仙境。1965年五月下旬,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看到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心旷神怡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从炮声隆隆的黄洋界,到莺歌燕舞的黄洋界,需要我们思考和记住的很多。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井冈山市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在我国832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我们期盼到第二个百年的时候,黄洋界、井冈山以更加多彩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图文/广东白云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督导专员 易钢 值班编辑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