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的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
办学层次定位: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服务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为重点,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人格、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发展战略目标:应用学科优势突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学校的办学宗旨
需求导向,服务社会。
三.白云精神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四.学校的办学理念
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
五.学校的发展思路
(一)发展战略
1.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有效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新发展理念,它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三个特征。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满足高质量需求的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发展,是全面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发展,是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学校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需要抓紧落实“三个质量”:一是核心质量,即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服务质量,即社会服务质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提供智力支撑、技术服务和人才保障;三是特色质量,即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学校社会声誉。
2.创新发展
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构建校政行企所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四新”经济发展需求。
3.集群发展
围绕专业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聚集校内外教育教学优质资源。优化完善校、院、系三级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形成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集群、以及支撑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的特色课程群,并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效能,产出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
4.协同发展
顺应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人才需求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市场预测、供需预警、培养规格、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强化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强化学校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养成等方面的协同,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强化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数字化发展
适应智能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生态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学校数字治理,全面布局智能化校园建设,推进数字赋能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加强领导干部、教师、学生数据化素养和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在数字化社会中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贯彻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三步走”的方略,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协同发展、数字化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产业导向、特色专业建设,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成功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培育单位,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强,就业质量持续提升,进一步扩大国际教育交流,办学质量在民办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基本健成“应用学科优势突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分项目标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更加突出。到2025年,学校建设成为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示范校,建好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会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建设好一批国家级省级党建样板支部、“双头人”教师党支部和标杆院系项目。
动态优化学科专业规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到2025年,全日制本科学生人数达到3.5万人左右,学校专业规模稳定在60个左右,建设3大专业集群(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和4个专业群(数字建筑、儿童教育、休闲健康、数字外语专业群),重点建设3-6个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和建设5-10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成功申报建设5个以上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一批专创融合的示范课程,建设2门以上的创新创业类省级示范课程,建设2个以上的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精品项目,毕业生就业满意度80%以上。
持续提升学校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产学研用的综合应用能力优势更加突出。到2025年,学校省级重点学科超过5个,省级及以上产教研用平台(含智库)超过7个,省级及以上应用研究项目超过100项,师生服务社会的横向科研项目超过100项,师生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超过650项,专业硕士授权点实现“零”的突破。
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到2025年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培育单位。
拓展学校国际交流与教育合作项目,在地国际化教育成效逐步凸显。到2025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国王学院、英国伦敦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人数超过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