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加第二届中德重庆国际教育论坛

发布时间:2016-10-31
由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主办,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德重庆国际教育论坛于1024-25日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缤果大剧院举行,论坛主题为“创新驱动,适应新常态—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有来自海内外20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的400来位专家及学者、政府领导、企业界嘉宾参加。我校副校长刘跃南教授及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饶丽娟参与了论坛。论坛以促进联盟成员加强与德国同类大学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体制,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为主要宗旨,由主论坛(包括六大主题报告)和”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等五个分论坛构成。应承办方特邀,我校刘跃南副校长主持了“德国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分论坛报告与交流。
开幕式上,国家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主任、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董事长孟庆国教授、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副主席Karl-Dieter Grüske等分别做了专题报告或发言。陈锋主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对接失衡,技术水平日益进步,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供给能力和创新要素亟待增强。伴随着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创意文化等产业的变革,对人才类型产生深刻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人才供给结构必然发生变革。高等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学科和专业价值,现有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历史和既往的总结,是管理和分析的工具,不是人才培养范式和规则。对于大学而言,创建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专业,获得社会公认,是最大的荣誉。此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推动着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心合一是教育理念的回归,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初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走路径。孟庆国教授在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提出,转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转变,新建本科院校不要攀高求大,着力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不要盲目照搬国外应用技术类大学实践,重在学习其要义和宗旨;转型重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内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向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性院校为标杆,分析人才结构的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Karl-Dieter Grüske教授在发言中认为“驱动一个国家发展的因素永远是创新。”首先是基础研究,能够为新的科学理念的诞生做出贡献,而这些常常是大学的职责;其次是需要在校企合作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充分的利用这些校企合作结合更多实践的经验;再次是高校和企业界的合作,也能够在知识转移上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他还介绍了德国和中小企业开展的紧密合作能够促进集群效应的建设或是集群项目的建设。全球化和国际化,对校企合作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在国际的合作中,这些参与到科学界和学术界以及校企合作的高校也从中获益。
闭幕式上,黑龙江工程学院副院长宋立全在论坛闭幕致辞上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未来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固发展定位,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宋院长认为转型可以是学校整体转型,也可以是部分专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问题。同时,借鉴和学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通过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这一协作组织,以及中德国际教育论坛等平台,加强国内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国际高校之间,尤其是和德国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交流,共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
本论坛为中德两国应用技术大学专家学者、企业界及政府和机构代表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促进中德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校作为广东省转型试点院校,参与此类论坛,对学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进一步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发挥积极作用。(图/院校发展研究中心饶丽娟)
 会议现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