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下午,教育学院于图书馆620室召开专业发展研讨会。会议由彭雨明副院长主持,校长雍和明、副校长陈春发出席指导,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各专业负责人、全体银龄教师及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专业建设转型发展开展深度研讨。
陈春发副校长于会上讲话
会议伊始,陈春发副校长阐释会议背景与意义,指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面对AI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现状,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应用心理学四个专业需以“动态感知、敏捷响应、精准匹配、学以致用”为改革指南,在学科建设上“明晰方向、科学规划”,在专业建设上“找准战略定位、贴合行业需求”,将智能教育技术、数据分析等模块有机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研讨会现场
接着,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罗红教授率先汇报,基于2023年小学教育专业调研报告以及2025年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的补充材料,罗教授阐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调研成果。她还提出将“师-生”转“师-机-生”等特色定位,提出智能化教学场景构建、智能化实践平台开发、智能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位一体等发展建议。结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们的思考,也力求在“技术拥抱”与“教育坚守”间寻得平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张美娟主任提出“AI赋能的数字中文”理念,以“一体两翼”架构重塑专业定位,覆盖语文师范、文秘、文创等三个模块,探索“语言文学+技术+实践”培养模式。她强调,应加强教师技能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强化跨学科协作与制度保障,使学生在“人机协同”能力与“不可替代的人文洞察”能力中凸显竞争力。
专业负责人及系主任作研讨分享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杨宁教授直面专业发展挑战,从科技发展、国家要求及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形势切入,剖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状与问题,分享前期调研结论,规划近中期内专业建设方向,包括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及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期盼以专业重构回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应用心理学专业徐晓宁主任聚焦AI时代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定位与发展,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提出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发展思路。结合目前社区心理、特殊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发展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以交叉学科为引擎,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伦理意识为底线,构建适应AI时代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银龄教师做交流分享
在专业负责人们深入阐述后,银龄教师依次分享AI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对教育本质坚守的深刻洞见,为这场研讨添上多元视角与丰富内涵。
雍和明校长作总结发言
最后,雍和明校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雍校长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需以“学习者、践行者、引领者”三重角色主动拥抱变革,在AI技术应用中秉持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通过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通识课程,推动教材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技术研发-教学场景转化-社会服务应用”的全链条育人模式,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体系注入持续动能。(图文/教育学院原慧丽、吴明燕 责任编辑曾进、赵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