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广东白云学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答辩会落幕。这场以“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为主题的学术盛宴,不仅汇聚了行业顶尖评审阵容,更以兼具文化深度与科技锐度的设计作品,展现了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丰硕成果,为湾区时尚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大师领衔评审,共筑产教融合新范式
本次答辩评审团堪称“时尚智库”: 由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广州芳芳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小燕,两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福建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永汇服饰文化(深圳)有限公司CEO、创意总监刘勇,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简绎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亚坤,以及行业领军人物与校内专家组成权威评审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王家馨教授担任组长。评审团从设计创意、工艺实现、市场潜力等多维度展开点评,为学生提供“从图纸到市场”的全链条指导。
李小燕评价道:“学生们将湾区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同时探索环保面料、AI辅助设计等前沿技术,展现了‘文化+科技’的复合型创新能力,这正是行业转型期的核心需求。”刘勇则强调:“学院通过智能制衣产线、3D虚拟打版等数字化工具,缩短了设计从概念到落地的周期,让作品兼具学术价值与商业可行性。”
湾区文化基因解码,科技赋能设计新生
本届毕业设计以湾区文化为灵感源泉,以科技创新为表达载体,涌现出一批兼具人文温度与未来感的作品:
黄钰璇《Future Emotional Archive》:以客家围龙屋的“天人合一”哲学为内核,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服装功能重组,科技面料与机能风廓形碰撞出“可穿戴的建筑美学”。
彭嘉怡《海月》:聚焦海洋生态保护,用水母形态的渐变纱与热塑成型工艺模拟生物动态,传递“人与自然共生”的环保理念。
黄雨蕾《赤云》:解构丹霞地貌的岩层肌理,以立体褶皱与色彩渐变工艺演绎“大地艺术”,将自然之力转化为流动的时尚语言。
庾心洋《生机——记忆传承系列》:以中式旗袍为文化母体,融入现代廓形与可拆卸盘扣设计,让传统服饰焕发“新中式”生命力。
王维楷“有为无畏”户外系列:采用再生尼龙与激光雕刻技术,结合模块化收纳系统,探索功能性与时尚美学的平衡点。
此外,张伊朋的《新人类》系列以数字印刷技术呈现海洋污染色谱,结合硅胶与电子元件的“故障艺术”,直击环境议题,彰显新生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校企协同创新,共绘湾区时尚新图景
答辩现场特设“成衣工艺”与“材料创新”专题区,集中呈现学院“产教融合”的最新成果:
智能穿戴技术: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发的“温控感应外套”“心率监测礼服”等作品,将健康监测功能融入高级成衣,探索时尚与科技的跨界可能。
非遗活化案例: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广绣纹样,结合环保再生面料,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表达,为非遗传承提供产业化路径。
AI设计实践:学生运用AI算法优化图案布局、模拟面料垂坠效果,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呼应全球时尚产业数字化趋势。
据悉,本次答辩优秀作品将由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联合评选,并亮相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与“广东省大学生时装周”。学院院长王家馨表示:“我们致力于培养‘懂文化、精技术、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让湾区设计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湾区潮涌,设计领航。广东白云学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正以“高标准、严要求”的育人理念,搭建学术与产业的对话平台,助力新生代设计师以针线为笔、以面料为卷,书写湾区时尚的“中国方案”,共绘全球时尚产业的未来图景!(文/国际时尚设计学院刘凡嘉 图/国际时尚设计学院郑烁宇 责任编辑赵利兴)
答辩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