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 启动数字白云工程”大会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23-06-02

6月1日下午,我校召开“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 启动数字白云工程”大会。学校董事长谢可滔、党委书记孙国忠、副校长陈春发、校长助理张国安各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专业建设负责人、系主任、教师代表以及职能处室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大会。

会上,副校长陈春发作《以数字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报告,从大变革时代未来学家托夫勒的三部作品《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到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发布的《2023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社会变迁背景下教育形态的变革,因技术革命赋能教育产生新的教育观:技术创新促进育人方式革新,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我们要敏捷响应。在此数字化变革背景下,总结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征,提炼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框架,分别分析院校层面教学数字化转型,专业层面教学数字化转型,课程与教学数字化转型,最后提出数字白云工程,为我校数字化转型之路指明方向,达成全校教师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目标。

1-4.jpg

副校长陈春发作报告

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张文生作《“数字白云工程”建设 “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调)》报告,基于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实际现状,研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安全优先、数据赋能、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原则指导下,设计五个发展目标,实施七项建设任务,采取五个保障措施。针对规划的实施提出“数字白云工程”工作方案,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行动计划、组织机构、“五个一工程”、评价指标等六方面。通过对规划和工作方案的详细解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落实各部门责任,启动“数字白云工程”。

1-8.jpg

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张文生作报告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汤海林作《数字化赋能专业升级的实践探索》报告,指出学院在2021年就开始了大数据赋能教育的探索,阐述大数据时代的数字经济变革、内涵、特征,数字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协同化、体系化、数据化、系统化、多元化、一体化的六项措施,重塑新工科专业数字化体系,实现数字素养进人培,数字技术进课程,数字技能进教室,数字应用进教材的目标。以曙光大数据学院和低代码平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两个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为例,解读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的专业升级。

1-9.jpg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汤海林作报告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郭保生作《建筑数字化课程知识与体系建设的路径与实践》报告,主要围绕建筑数字课程知识与体系展开分享,解读数字技术课程大纲,是课程内容的框架,课程内容包括数字技术的单元、小节、知识,其中单元具有整体性、阶梯性、相关性和相对大综合性的特性,课程内容中使用数字技术需要符合系统性、成熟性、先进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以《建筑施工技术》数字课程知识与体系建设为案例,详细演示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如何升级为新的《数字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打破了多维模型体的界限,用数字化的元素线将建筑布局、外观、结构、室内外装饰等多维模型体连接成一个后台数据控制的数字化中心多维模块神经包,并且这个成果通过了广东省节能协会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展示数字赋能课程升级。

1-10.jpg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郭保生作报告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徐宝林作《数据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报告,重点介绍了六个数据智能应用案例,可视化数据结构建模;可视化作业布置;虚拟实验室;智慧考勤;客观题目智慧考试;主观题目智慧考试。分别演示了基于XPath的标记数据爬取仿真实验教学平台、XSL格式化XML测试、课堂教学考勤小助手、客观题考试系统、主观题考试系统等自主研发的智能平台,展示数字赋能课堂教学。徐院长呼吁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变革,有些人生活在上一个世纪,大部分人生活在当下,少部分人已经穿越了。

1-11.jpg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徐宝林作报告

最后,由副校长陈春发作总结。他强调,我们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未来必须要有数字化意识,掌握数字化工具和能力,随时创造性地应用数字化工具。不然就会像瑞普·凡·温克一样,成为一个落后守旧的人,被时代抛弃,被学生淘汰。会议从学院系统构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教材等多个角度展示了数字赋能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图文/党委宣传部周钰滢、教育技术中心王瑞玲 责任编辑曾进、赵利兴)

1-6.jpg

会议现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