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白云说】N0.12 国际学院副院长刘瑾:“内外兼修” 推进差异化国际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14

图片 1.png

国际学院副院长刘瑾

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号角。近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务虚会,结合实际、强化部署,提出要使教育真正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校各级立足实践、深入思考。官网推出【高质量发展.白云说】系列报道,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教师围绕“十四五”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思考、新观点、新举措,一起谈目标、说方法、比干劲。  

新时代,如何发展更符合人民需要的高等教育,是摆在每个教育人面前要紧迫解决的问题。其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力争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高等教育的全面提升。——国际学院副院长刘瑾表示。

刘瑾副院长说,如何发展高质量国际教育,首先要将办学精力真正聚焦在高质量教育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了“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无疑成为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词。一方面,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一再凸显教育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学院应将办学精力真正聚焦在高质量教育上,即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刘瑾副院长表示,发展高质量国际教育,还要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要更加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和探索,更多思考内涵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国际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立场”。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国际学院在环境、课程、资源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开放性、多样性优势,与国际教育资源有着更深程度的交流、融合,可以快速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因此国际学院在自身定位上要超越简单的“留学机构”,将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同时也要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办学成果向国际社会传播,建设中国特色国际课程体系,争做中国学校在国际社会的“代言人”,提升学校影响力。

其次,国际学院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从市场逻辑回归教育逻辑。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涌入国际教育行业,很多国际教育在办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要满足个体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市场追求产品的规模化复制;学校的规模是有限的,但市场追逐利润是无限的。资本过度干预会扰乱教育自身发展逻辑,进而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生态。因此,国际学院要为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助力教育发展的资本创造一个更为良性健康的生态环境。

再次,国际学院要“修炼内功”。根据调查,部分发达地区早已跳出了旧有框架,进行了新的国际教育尝试。事实表明,这些学校大部分走上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向这些较为成熟的学校学习,在课程建设、教师研修、课堂教学、支持学生发展等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上“修炼内功”。国际学院要充分发挥自主、小班和多元的优势,勇于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当下教育改革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上改革创新,做中国现代教育的探索者、先行者。(图文/党委宣传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