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由教育与体育学院承办的广东白云学院第三届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展演晚会在德艺楼影视棚举行。教育与体育学院张绪平院长,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吴万和、刘伟云,教育与体育学院办公室主任王明英,数学教研室主任凌卫平等出席了活动,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文学爱好者欢聚影视棚,共同欣赏了一场展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视听盛宴。
评委在观看节目
《金陵十三钗》剧照
比赛现场,教育与体育学院张绪平院长表示“文学之夜”传承着中国文学的真善美,是我校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张院长以现代诗诗人郑愁予清新雅致的抒情诗拉开了“文学之夜”的序幕,激起了现场观众对于文学展演的热切期待。
舞台剧《金陵十三钗》的演绎打破了观众对秦淮河女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群风尘女子在民族生死存亡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勇气与魄力,古筝弹奏的一曲《秦淮景》充满江南韵味,余音绕梁。
《一块墓地》改编自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作家余华的作品《第七天》,魄风戏剧组大胆演绎,从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描写现实世界,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也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展现出现实的真实与荒诞。
戏剧冲突尖锐复杂,人物性格鲜明,戏剧语言个性化,《北京人》剧组将曹禺戏剧的鲜明特点动情演绎,自命知书达礼,整天满脸堆着笑容,心里却藏着刀,虚伪,自私,多话的曾思懿;身体孱弱,语音清虚,行动飘然的曾文清,还有愫芳、瑞贞、陈奶妈、张顺,演员们精彩呈现了曹禺笔下衰微破落大家庭中的众生形态。
生命与爱情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事迹可歌可泣,但他与刘思齐的爱情故事却鲜少人知。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保家卫国、赴朝参战,一场与新婚妻子的告别却成了最后的诀别,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是人不见,女大学生中英朗诵的《别丢掉》牵动了刘思齐的思绪,在记忆与永恒,真实与幻境中,展现出爱情的唯美,生命的厚重。
“你问风为什么拖着候鸟飞翔 却又吹的让他慌张・・・・・・一生太短 一瞬好长”,校艺术团声乐团带来了一首毛不易的《无问》,唯美的旋律和节奏,演唱者动情的演绎,引起了观众如雷般的掌声。
《顽主》中,最早捕捉到80年代商业大潮气息的顽主们,通过“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社会过渡性时期一系列荒诞的故事与人生。诙谐的台词,幽默夸张的动作,演员们在舞台上代入感十足的精湛演技,引得观众评委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引起了现场观众对社会变革时期保守固执观念的反思与批判。
“都说龙须沟脏,龙须沟臭……”解放前的龙须沟环境恶劣,人们生活凄惨,新中国成立了,百姓的日子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大妈、二春、赵大爷、丁四嫂・・・・・・演员们用绘声绘色的表演反映了解放前后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
一个跨2个年级、8个专业的组合用朗诵串烧的形式将晚会推向高潮,他们演绎作品《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和《谁是最可爱的人》,致敬抗美援朝70周年。在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朗诵中,重现了枪林弹雨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战争无情人有情,留给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反思。
通过话剧、故事演绎、舞台剧、朗诵串烧、歌唱、弹奏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者们生动再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经典。
经过紧张的角逐与评分,《顽主》;《别丢掉》、《龙须沟》;《北京人》、《致敬抗美援朝》分别夺得晚会现场的冠、亚、季军。刘伟云老师对参赛选手的表演进行了精彩点评,感谢了选手们的动情演绎,肯定了文学之夜在注重传承、敢于创新与温暖生命中的意义。
张绪平院长为获奖选手颁奖
活动现场,“文学之夜”策划组用视频展播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北区学生的视频参演作品,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互动环节,引起现场观众的阵阵沸腾。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白云学院委员会主办,教育与体育学院承办,校园电视台、大学生记者团、白云之声广播台、校礼仪队、暖心微益行儿童成长社、魄风戏剧组、校艺术团声乐团、校团委艺术教育中心协办, 以面向全院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与《中国当代都市文学与文化》的课堂教学为依托,旨在让文学走进校园,探索文学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我校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鼓励白云学子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内涵、有思想、有诗意的大学生,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美育教育工作。(文/教育与体育学院刘伟云 图/校园电视台、大学生记者团 值班编辑/曾进)